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首页 > 育儿知识 > 行业热点 >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大胆探索,全新面貌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大胆探索,全新面貌

www.ibabyzone.cn2020-01-09 13:11:36来源:其他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经过两年精心策划、撰写、编辑,终于成功问世。此书在团队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积累深厚,思虑周全,而且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我作为全书主编,简要归纳之下,感觉有以下诸点,值得约略言之。

专业的作者团队

2016年本人担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问世,就以全书的撰稿团队“极度豪华”而引人注目——囊括了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时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任前任理事长、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时任所长等数十位国内外科学技术史一流学者。

此次撰写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当然不必劳动上述衮衮诸公,但依然保持了专业团队的传统。本书由我确定框架结构,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八位博士执笔撰写。如今八位博士的队伍也许不难召集,但八位清一色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博士,就不是轻易能够召集到的了。优秀团队的选择,既保证了学术基础的深厚扎实,又融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全新成果。

内容上贯通古今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科学技术史读物,往往将古代和现代人为割裂,并回避谈论当代的内容。例如谈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辛亥革命,谈现代则经常止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决定将内容古今贯通,全面覆盖,全书上起远古,下及当代,新中国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奖,皆有重点论述。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勾勒出一个完备的整体。

论述时提要钩玄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以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形式和风格,将中国五千年科技成就勾勒出整体面貌,这对我和团队执笔的博士们,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高难度的。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既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正确,又要能够唤起青少年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实现前者的路径是“提要”,实现后者则需要提供适当的个案和细节,路径可谓之“钩玄”。最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呈现的是:14大科学技术领域,上百个发明创造的故事,数千个知识点,以及近千幅与内容相呼应的图片。

分类中外对照大事年表

本书中每章末附了分类的大事年表,这种分类大事年表,实际上是传统的“大事年表”和“名词解释”的精简结合版。科学史毕竟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唤起青少年读者兴趣的,也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让青少年读者轻松理解的,所以我们的选择,肯定不能追求全面覆盖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所有知识。而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所采用的分类中外对照大事年表,在同类读物中不失为一种创新,不仅方便读者记忆重要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建构有关知识的相对完整性,以及中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与借鉴,实有一举数得之效。

避免与学校科学课程重复

我们在设计这部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读科学知识和读科技史,哪个更合适呢?我们的答案是:读科技史读物更为合适。理由至少有两个:

首先,在他们未来将正常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本来就会有系统的科学知识课程,课外读物再去读科学知识,难免会和学校的科学课程重复,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

其次,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如何做事更为重要;科学知识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而人文熏陶才能教育青少年如何更好地做人;而科技史正是沟通科技和人文的桥梁,优秀的科技史读物,恰好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很好的人文熏陶。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此其时矣!

以前有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说法:中国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中国到近代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现在再讲中国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还有坏处,会妨碍中国今天的进步。

然而,随着中国近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至少已经坐二望一,在科技上也已经开始迅速赶超西方。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难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难道不是与我们在古代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深厚积淀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比如都江堰,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着富饶的成都平原,放眼全球,这样的技术成就也是极为罕见的。在前些年流行的观念中,似乎现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西方相比仍是落后的,不足道的,所以谈都江堰只是“意淫”。那么到了今天,在中国成为享誉全球的“基建狂魔”之后,再来看都江堰呢?还是“意淫”吗?都江堰难道不是“基建狂魔”在两千年前的作品吗?

重新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史,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因此将和当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发生密切的、有机的、深具内在性的联系。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标签: 中国科技通史     | 评论()  

 
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