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宝宝地带 胎教盒子
首页 > 育儿知识 > 行业热点 > 沪儿童肥胖率超高

沪儿童肥胖率超高

www.ibabyzone.cn2011-05-27 09:40:53来源:新闻晚报

爸妈禁止孩子吃甜饮料,可奶奶却偷偷“贿赂”孙子;和有场地有时间疯玩的郊区孩子相比,吃得多动得少的中心城区“小胖墩”明显多;“小胖子”长大变“大胖子”,患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远高于正常体形的同龄人……这是记者昨天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份最新调研报告中获得的信息。如何控制和预防儿童肥胖,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现状:上海儿童肥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

根据国际肥胖专家工作小组( IOTF)数据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将近10%,肥胖率为2%―3%,总体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单纯性肥胖病的逐年增长及增长速度之快,成为当前儿童期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蔡美琴教授及其研究生丁慧萍进行了一项名为 《上海市学龄儿童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影响因素》的研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卢湾区、黄浦区、杨浦区和宝山区36所小学校的11839名学生,进行超重肥胖筛查,结果有6174名男生和5665名女生 “中标”。

研究显示,被调查学生的超重率为 13.3%,肥胖率为 6.5%。上海男童和女童超重检出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数据。上海学龄儿童的肥胖率近 10年增长幅度达24.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01年1月报告:青少年的肥胖率是11%。 2006年德国3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达15%,肥胖率达6.3%。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趋势表现在:城市肥胖发生率逐年增加;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 10岁―12岁年龄组是高发段。

蔡美琴表示,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民众相应的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造成儿童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儿童肥胖是当务之急。该研究是对上海市学龄儿童进行超重及肥胖的现况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流行趋势,从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儿童中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检出情况,分析家庭因素、饮食行为及膳食因素与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关系,希望能找到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及解决之道。

案例:“藕节”手臂抽血难

“呜呜呜……”白白胖胖的小炜(化名)捂着胳膊委屈地哭着,老师站在一旁只能干着急,资深护士用橡皮筋再次扎紧他肉肉的胳膊,用力拍了几下,隐约看到淡青色的静脉。虽然抽血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不太愉快的经历,但对这些“小胖墩”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有不少孩子长到八九岁,胳膊还像婴儿手臂一样有肥肥的“藕节”。

家长、孩子“无肉不欢”

在整个超重儿和肥胖儿调查和干预的过程中,医生和老师曾对部分家长进行培训。在培训课上,研究人员发现,不少胖孩子有着和他们体形相似的爸爸妈妈,这其中,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遗传。

在一次家长会上,医生给家长培训,要求他们适当减少餐桌上的肉类,增加蔬菜的种类和分量。一位家长嘟哝着说:“不吃肉?那就没菜啦! ”不少家长“无肉不欢”,当孩子偏爱肉食,拒绝吃含纤维多的蔬菜时,也就听之任之了。

本市儿童肥胖发生率调查

中心城区>郊区

中心城区“小胖墩”明显高于郊区。这次调查显示,按地区比较,中心城区超重和肥胖儿童占80.0%,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9.0%和81.0%。

蔡美琴教授表示,中心城区中小学生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郊区,这与城市和郊区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有关,城市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对小儿肥胖缺乏警惕性。不少家长超量或强迫孩子进食,使孩子营养过盛。再加上中心城区孩子活动的区域相对较少,很多小学生放学回家就是做功课,晚餐过后看电视,直到上床睡觉,这也会导致肥胖。

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

该调查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儿童肥胖成反比。文化程度低的母亲相对容易增加脂肪和糖含量丰富食品的购买。由于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价格相对便宜,这样家庭收入较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就更容易增加甜的碳酸饮料的购买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蔡教授表示,肥胖干预工作应考虑把这个人群作为干预重点。

此外,肥胖曾被认为是“富贵病”。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在低、中收入家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10年中,肥胖率以极快的速度流行。

男生>女生

此项研究中,被调查学生的超重率为13.3%,肥胖率为6.5%。男生超重率为17%,肥胖率为8.3%;女生超重率为9.5%,肥胖率为 4.5%,男生超重率及肥胖率显著高于女生。其中11岁男生组的超重率最高,达22.2%,8岁男生组的肥胖率最高,达13.6%。

8岁的男孩大多念三年级,既不像一二年级的新生忙于幼小衔接的适应,也不像四五年级的毕业班要备考初中,他们处于较为自由放松的“最佳状态”,也较易出现心宽体胖的现象。

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渐增且性别差异逐渐明显,男童肥胖检出率在总体水平上高于女童。中国父母,尤其是隔代 “重男轻女”、“男孩应健壮”、“女孩应苗条”等传统文化与健康理念往往导致对男孩的过度喂养,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儿童肥胖检出率性别差异特征的重要因素。

危害:六成“小胖墩”将成“大胖子”

据文献报道,约有60%―85%的学龄期肥胖儿童将发展为成人期肥胖,儿童肥胖以后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性也增高。儿童期肥胖还可引起后遗症性疾病,如男孩性发育不良,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日后社会能力的发育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从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学生中,研究人员分别抽取210人入组研究。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糖调节受损或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原本出现在中老年人或应酬族身上的代谢综合征现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儿童身上。这次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在对照组、超重组、肥胖组学生中分别为0.8%、 2.9%、6.7%,人数成倍增长。

蔡美琴表示,大中城市的儿童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正呈现快速低龄化流行趋势。研究发现,儿童Ⅱ型糖尿病患病率有增高趋势。

诱因:祖辈“讨好”娇宠易带出肥胖娃

甜果汁是9岁安安 (化名)的最爱,但连续三年体检 “肥胖儿”的结果让安安的爸爸妈妈痛下决心,发出不许安安喝甜饮料的“禁令”。从恳求到哀求,从发脾气到耍赖皮,安安把能想到的招都使上了,还是过不了爸爸妈妈这一关。

安安终于明白了,想从父母这儿得到自己最喜欢的饮料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向爷爷奶奶攻关,保证只喝一点点,不会影响减肥,还说如果再喝不到,就要生病了……疼爱孙子的奶奶终于在某天放学后,偷偷给他买了一瓶水蜜桃饮品,安安喝后脸上马上显出 “久旱逢甘露”的满足: “我最喜欢奶奶了!”听了孙子这话,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关照孙子不能走漏消息。就这样,老人和孩子形成了默契,那以后奶奶时不时会给孙子改善一下饮品,有时还会变成巧克力、蛋糕、糖果等。

蔡教授表示,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像安安奶奶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往往老年人带养的孩子,超重和肥胖率较高。一方面和老年人觉得 “胖就是好”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为了 “讨好”孙辈,老人会偷偷给孩子提供甜饮料或零食等。

巨大儿、甜饮料、沙发土豆成高危因素

八斤的大胖儿子和九斤姑娘越来越常见。要知道,超过八斤就是巨大儿,其实,高出生体重不但会增加儿童患糖尿病的危险,而且是儿童日后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这次调查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出生体重>4kg的比例达35.7%和43.3%,明显高于对照组。

出生体重大于4kg的儿童患肥胖的危险是出生体重正常儿童的23.77倍。这次研究结果也显示高出生体重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蔡美琴教授说,由于在胎儿后期,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增加是一生中最快的,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不会消失。要重视孕期宣教,提倡孕期适宜营养,尤其避免孕晚期营养过剩,体重增长过快,应使孕期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这次研究对儿童甜饮料的摄入频次及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儿童甜饮料食用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目前在我国城市儿童中,用甜饮料代替白开水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次调查中,正常体重儿童中有22.4%的学生一周饮用甜饮料1次―2次,一周喝超过3次的肥胖组儿童超过一半。超重组的孩子有43%每天喝含糖饮料200ml―300ml。

功课做累了就看会儿电视,这是很多学生族家里的常态。但其实,看电视、使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与儿童少年超重肥胖发生密切相关。蔡教授说,看电视至少对儿童能量摄入有三方面影响:一是长时间沉溺于电视节目,减少了参与其他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影响儿童的能量消耗;二是儿童看电视时往往伴随吃零食行为,使能量摄入增加;三是大量的电视食品广告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健康饮食观念和行为的形成,看了广告要喝甜饮料、吃糖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本调查中,肥胖组儿童有近三分之一在临睡前进食零食,甚至有13%的肥胖儿童晚上睡觉前1小时进食主食。这部分儿童若不改变这一导致能量储备增加的饮食习惯,恐很难控制肥胖状况。

这次调查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少于对照组,看电视的时候却长于对照组。 “沙发土豆”多,运动量却少,适量运动不仅能增加脂肪组织的消耗、降低肥胖的发生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肥胖遗传”大多继承了“生活方式”

“我们孩子胖是因为遗传老爸老妈呀!你看看我们的身材就知道了。”在医生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时不时会遇到家长这样的“解释”。

但研究人员表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高摄入量、父母一方肥胖、进食速度快、食量大、祖父母为其烹饪、饮食行为主要受父母影响……约有20%― 40%孩子先天遗传了父母较胖的体形,但更多的孩子是 “后天遗传”了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肥胖父母通过家庭环境影响儿童肥胖的发生,体现在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如对高能量食物的喜好与摄取、进食速度快、西式快餐摄入频率高及静坐生活方式,如喜欢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很少户外活动、以车代步等。

蔡美琴分析说,不良的饮食行为和缺乏运动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家长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错误的育儿观念和行为是儿童肥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要尽早把家庭作为肥胖干预的对象,针对家庭危险因素的干预会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干预:控制儿童肥胖做到这三点

喝牛奶、准时早餐母乳喂养有利控制肥胖

和众多危险因素相比,控制儿童肥胖也有不少保护因素。

该研究显示,婴儿早期采取纯母乳喂养方式为儿童超重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母乳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乳糖,易于被儿童消化吸收;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里含有独有的抑制肥胖发生的Leptin;母乳喂养的儿童能自动调节摄入的奶量,混合喂养则由家长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进食量,较容易发生过度喂养,为日后肥胖的发生埋下伏笔。

很多人以为,牛奶喝多了会胖,但这次调查研究发现,牛奶的摄入量与儿童肥胖无一定的相关性。蔡教授说,值得强调的是,奶制品摄入量的增加,不仅仅对减肥有益,还有利于改善膳食营养平衡,预防和控制多种慢性疾病。

这次调查中,早餐是否规律在对照组和超重组、肥胖组中有明显差异。病例组儿童每周用早餐次数少于3次的占到1/4,而对照组儿童不到1/10,对照组儿童每周用早餐次数为7次的超过七成,病例组则不到六成。

学生的偏食率在超重肥胖儿童和体重正常儿童中有明显的差异。超重组和肥胖组学生喜食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饮料、猪肉制品中多富含油脂和碳水化合物,而缺乏水溶性维生素、纤维素、优质蛋白、卵磷脂等营养素,易导致肥胖。

家长、老师每天记录三餐和零食摄入

采用连续三日24小时膳食回顾法。调查前通过班主任和卫生老师协调召开调查对象家长会,给予每一位家长面对面指导。要求家长代替被调查对象填写食物摄入量调查表,详细记录前一天24小时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的名称和数量。

不少家长在记录了孩子的摄食量调查表之后,开始意识到孩子吃得过多,动得太少,并积极配合老师和医生,适当控制孩子饮食,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运动干预长期坚持寒暑假也不能放松

通过课后增加运动时间,放学回家加强锻炼,不少小胖墩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下瘦身成功,与之相对应的各项身体指标也恢复正常。研究人员在跟踪调研时发现,也有不少孩子,在瘦身成功后没多久,遇到寒暑假,老师的监督暂时停止,他们又回到了沙发土豆外加甜饮料的生活状态中,因此,每次寒暑假过后,都有不少孩子体重“反弹”。

蔡美琴教授表示,儿童肥胖的控制不是仅靠一段时间的干预能够轻松解决的,必须让家长,尤其是三代共居家庭中的祖辈看护人充分认识儿童肥胖的后果,意识到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帮助其掌握适宜技术。此外,也要从社区、学校、保健机构、食品工业、新闻媒介等各个层面建立一套综合的干预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这种多部门合作的公共卫生系统工程,只有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才能实现。晚报记者 肖波 报道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更多

标签: 儿童     | 评论()  

 
热点评论